观龙门石窟有感
作者:           发布日期:2012-04-20 11:05:03          阅读数:3763

观龙门石窟有感

 

 

在这次“三八”河南三日游中,我们不仅观看到石刻艺术宝藏龙门石窟,欣赏到绚丽多彩的国花牡丹,还领略到精湛的中国功夫少林拳,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宋代繁华的清明上河园景象。使我真正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义。可谓收获颇多,感触颇多!

 38日,我们一路直奔古都洛阳,到达龙门已经是下午4点了,顾不上旅途劳累和饥饿,迎着寒风,我们径直向龙门石窟走去,放眼望去,右侧光秃秃的石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佛龛和石窟,其规模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龙门石窟修建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时期。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同时,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并组织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修建僧庙、寺院,依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的石窟群开凿工程拉开序幕,后来断断续续开凿了四百多年,直至北宋。由于此处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龙门石窟由此得名。石窟全长一千多米,窟龛二千三百多个,有佛像十万余尊,他们以石刻的形式记载了公元五世纪到十世纪之间那段已经远去的文明。

仔细看,每个石窟的神像均有所不同,有笑容满面的,有恬静安祥的,有神情严肃的,有表情紧张的……一个个,一组组,一群群。边走边观看的同时,我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那轰轰烈烈的劳作场面,没有起吊机,没有运输机等先进的现代工具,不计其数的工匠们就在这陡峭的石壁上,寒来暑往中,一点一点地雕刻出一个个精致的佛像。谁也无法知晓当年这些工匠的名字,或许他们在开凿时也仅仅是为了生计,但我相信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开凿了,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而这精神已溶入我们先人的血脉,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古阳洞上的那洋洋二十篇佛像题记,记下了工匠们在开凿佛像之余的心态,这些细腻飘逸的文字,一改魏书的厚重刚劲,被称为龙门二十品的书法成为魏碑中的绝品。当然,石窟中最让人震撼的要数卢舍那佛像了,大佛所在奉先寺的布局,很像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主佛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宛如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畏。据说这尊佛像的女性化设计,是出于女皇武则天的政治需要而别出心裁。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再看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两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是盛唐最潮流的装扮,可见唐朝之盛世。
  
然而,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无数的佛像和文字图案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真是让人惋情痛心。看来,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愿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商洛市委党校)

 

来源: 编辑:slswd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