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商洛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作者:           发布日期:2010-09-30 09:24:44          阅读数:3819

 

加快转变商洛农业

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为此,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当前商洛实现率先突破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和条件

 

商洛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农业市,全市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耕地223万亩,人均不足一亩。全市农业人口205.83万,占总人口的84.8%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在全省及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比增长了20.5%。近年来,商洛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方针和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良好的机遇,强基础、抓特色、促增收、调结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为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力支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连续七年发了7个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确立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更具历史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商洛作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比较滞后,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发展空间巨大,中央的这些强农惠农政策为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融入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为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一高地四基地,商洛三县一区纳入这一经济区,为商洛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一是在国家层面上,国家将宏观政策资源在这一地区聚集,尤其在金融、土地、税收、产业、项目、财政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区各成员提供强大的支持与推动。二是在成员内部层面上,经济区内七市一区各有独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共同形成一个资源、技术、人才等相对密集的区域,商洛作为区内成员之一,必将获得更多的合作与发展机遇。三是在商洛内部

14

层面上,商洛的山水自然条件,不仅对城市经济,而且也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有利于促进商洛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把商洛打造成秦岭生态旅游的最佳基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推动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开发,把商洛建成西北地区最理想的药源基地和全国最有影响的现代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推进核桃、板栗、茶叶等绿色无公害农特产品的开发,把商洛建成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具有规模优势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三)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的建设为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0094月商丹循环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工业园区,该园区的建设为商洛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首先,园区全部建成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73亿元,利润207亿元,税金143亿元,将会大大提升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其次,园区全部建成达产达效后,可提供4.8万个就业岗位,年可增加稳定性收入10亿元,可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同时可带动15万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第三,园区的建成运营,将形成一个巨大市场,推动这一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民创业提供机会。第四,园区的建成,将会推动这一地区交通、信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企业将成为农产品的终端需求商,有利农产品销售,扩大生产规模。

(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近年来,商洛大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1.5%,有力的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城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城镇建设工期长、工程量大,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使离地农民可就近就业,既增加收入,也不耽误农业生产。二是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农产品需求市场。三是城镇化为农民创业提供机会。城市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服务业加入,部分农民可以选择进城二次创业,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四城镇化推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2009年底,商洛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6.9%;乡乡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9.5%;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01%和98.67%;已建成1个市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7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1188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为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添了内在的实力

近年来,商洛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一是优势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核桃、板栗、生猪、蛋鸡、茶叶、洋芋六大产业带和中药材、蔬菜、烤烟、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板块。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核桃板栗建园达到409万亩、优质茶园达到15.4万亩、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48个、大场大户6317户。二是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成效显著。至2009年底,开发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18万亩,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基地175个,认证三品产品80个。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从事茶叶、药材、林果、畜产品、粮油、饲料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两大产业集群。2009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达202家,其中重点龙头企业达56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2.16亿元,利润1.99亿元。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2009年底,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16个,70%以上的一村一品专业村都建立了专业合作组织。五是农产品品牌创建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了金丝源40多个特色品牌,其中省级5家、市级31家,产品已挺进西安等省内外大型超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二、转变商洛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商洛农业农村经济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方式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组织形式单一、资金投入紧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仍然很难,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突破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一)资源性因素

一是耕地资源少和农业基础设施差。商洛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更少,人均不足一亩,远低于全国1.39亩的平均水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特别是在高寒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差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市有99.75万人饮水不安全;有43%的建制村不通油路,已经建成的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还未形成通畅网络;有15%的自然村没有动力用电,难以满足二、三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二是生态环境差。传统农业及其经营方式在农业综合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资源

15

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的方式依然存在。同时地质环境条件差,几乎每年都有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抗灾能力弱。三是农民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状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劳动技能低、文化素质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10.3%,小学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43%,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较少。加之受传统经营观念束缚,缺乏有效组织,信息渠道不灵不畅,农民多凭经验、凭感觉从事生产经营,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结构性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例偏高,经济作物发展不快,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2007全市年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为76:24,农业、林业、牧业产值比为53838。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92021。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接轨困难的状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多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不强,竞争力和带动力弱,全市没有一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现有的56家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0.18亿元,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仅有4家,产品加工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转化增值能力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有300多个,但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紧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三是就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为农村依赖于土地的人较多,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不足,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较高的收入十分困难。

(三)体制性因素。

一是农业资金投入紧缺与农业投融资渠道不畅的状况始终未根本改变。商洛属贫困山区,自身财力有限,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仅为16.4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6亿元,对上争取的项目和资金又十分有限,多年来重点是保工资、保运转,难以安排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数量有限的资金则投入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用于农业产业化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科技、设施投入比例更少;金融投入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缺乏,加上农业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商洛农业发展的难题。二是要素市场相互分割,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尚未形成。因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趋向条件好的城镇流动,利于农业和农村的要素逆向流动体制没有建立。三是管理体制相对滞后。计划时期形成的贸工农脱节、产加销分离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职能部门对农业统一管理的权力既分散又没有形成合力。

 

三、加快转变商洛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探析

 

结合商洛实际,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农业产业结构既是农业整体经济是否合理发展的标志,又是农业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商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条主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做大做强区域特色经济。一是按照压麦扩薯套玉米、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思路,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二是按照山林草、塬粮果、川经药、城郊菜南羊、北牛、川道猪鸡的思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抓好丹北生猪、河谷川道蛋鸡、山镇柞板栗、七县区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板块。三是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农产品贸易等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转变商洛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新格局。一是扩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按照做精一村一品,做大一乡一业,做强一县一业的思路,推动畜、果、药、菜特色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培植壮大重点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吸纳社会各方资金,围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形成基地、农户、企业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以发展、提高、规范、维权为主题,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并对现有合作组织加强培训,规范运作,拓宽经营渠道,增加经营项目,加大农资服务和农产品购销,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

16

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小农户的矛盾。四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农业发展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要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建设、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工作,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将商洛打造成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西部优质绿色食品供应基地。要围绕发展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搞好商洛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商洛建成西部现代中药基地。

(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商洛农业科技转化率很低,靠科技增产提质的潜力很大。因此,转变商洛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推广农业实用科技上狠下功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激励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联系,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支持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二是抓好疫病防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村级动物疫病防疫员队伍,实施好植保工程,做好重大植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三是强化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健全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协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带头人的作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四是搞好信息服务。围绕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实施省政府信息入村工程,实现全市行政村农业信息站全覆盖。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开展修田造地、中低产田改造、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加固病险水库堤坝,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高寒边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攻点,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视、讯、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扩大农民就业,把农村建成农民的美好家园。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抓好以退耕还林、小流域水土保持、丹江水源地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项目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改进农业灌溉方式和作物灌溉制度,提高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效益;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四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改灶、改厕和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立农村生态能源新模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转变商洛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政策空间,营造鼓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良好政策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完善市、县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壮大支农资金规模,设立品牌农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引导品牌农业发展。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互为补充、相互配合的支农资金整合机制,以规划建设项目为突破口,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突出重点,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打造品牌农业示范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强化金融信贷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支农信贷服务机制,加快建立政策性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民间资金等多元化支农信贷投放体系,采取更加灵活的信贷方式,加大支农资金投放信贷规模,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引导规范建立村民资金互助组,解决农民小额贷款难问题。三是推行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和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尽快出台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险措施,把品牌农业发展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点,降低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制度建设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现实要求。针对商洛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造成的人地分离、单家独户小规模经营效益偏低、城镇周围农民大量兼业导致部分土地粗放经营的问题,要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入会、入社、转让

17

、租赁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注重引导,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二是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是商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象当年实行土地到户责任制一样,把集体山林划归农户承包经营,着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掌握林业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和受益权,实现森林资源增长、林业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三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抓好县乡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四是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要抓住商州——丹凤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互促共进机制;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给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待遇;要加快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实现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资源向三农开放、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商洛市委党校)

来源: 编辑:sld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