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产业成长特点与战略定位初探
作者:           发布日期:2012-07-20 16:38:47          阅读数:3809

陕西文化产业成长特点与战略定位初探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互为表里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路径。陕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无与伦比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把陕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业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战略产业,对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强省及实现西部文化强省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陕西文化产业成长的特点分析

陕西位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去年国民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挤入中等收入省份行列。近年来,陕西提出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八方面的基本特点:

⒈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产业发展规模(存量与增量)依然相对较小。20042009年五年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31%以上高速增长,较同期GDP年增速高出16.7个百分点,较第三产业年增速高出17.1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26.7亿元,占GDP总量的2.77%;文化产业拥有法人企业及单位11687个,拥有总资产433.33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到34.96万人,分别较2004年增长80.6%79.8%27.5%。但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排全国第12名。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26%、浙江的28%、广东的10%、湖南的33%、河南的3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77%,分别较上述几省低9.492.860.732.682.430.43个百分点,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及科教资源大省的省情实际极不相称。

⒉文化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但产业龙头带动效应依然不强。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企业和单位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59.8%、20.9%和19.3%,调整为2009年的49.3%、27.8%和22.8%,核心层下降10.5个百分点,而外围层和相关层提高了6.93.5个百分点。在九大行业中,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40%的行业依次为:网络文化服务业(46.0%)、文化艺术服务业(43.0%)、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40.0%)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业(40.0%)。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发展更加均衡, 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雏形初步形成。但文化产业效益偏低仍然比较突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53%,我省占比为1.59%,高于全国0.06个百分点,而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9%我省多数文化经营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虽然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但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据调查:我省2个文化产业园区和13家骨干企业,2008年增加值合计为32.5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7%,增加值超过亿元的园区和企业只有8家,超过2亿元的只有5家,其中西安高新区为12.8亿元、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为4.86亿元、陕西广电网络传媒有限公司为3.73亿元、华商报社为3.1亿元,陕西省电视台为2.46亿元。由于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偏少,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⒊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高度集中,但产业条块分割痕迹依然明显。我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和陕南地区明显偏低。2009年,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分别占全省90.8%、5.2%和4.0%;文化产业单位数分别占全省70.7%、12.5%和16.8%;文化产业单位年末从业人数分别占全省80.5%、9.6%和9.9%;文化产业单位总资产分别占全省91.3%、4.0%和4.7%。关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非常明显,而西安市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企业及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和总资产,分别占全省的69.1%、43.8%、54.8%和77.4%,可见,文化产业集中趋势比较明显。由于行业内部分割,行业间缺乏交流,区域间有效合作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文化产业与经济、金融、信息、高技术等要素有效融合不够,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程度不高,数字出版、网络传媒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缓慢,新闻、出版、影视、演艺等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尤其是资源有效整合不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各级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支持不力,尚未形成中心辐射带动和三大区域文化产业联动的新格局,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⒋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但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与消费观念落后依然存在。我省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多年努力,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颇具盛誉的文化品牌。主要有:以宝鸡青铜器、秦兵马俑、汉阳陵、唐大明宫以及周、秦、汉、唐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延安革命圣地、西安事变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以秦腔、陕北民歌、商洛花鼓、皮影、剪纸、泥塑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以法门寺、大慈恩寺、楼观台、白云山、洛南老君山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以华山、太白山、黄河壶口瀑布、商南金丝峡,柞水溶洞,丹江漂流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品牌;以仿唐乐舞、西部影视、陕西作家群、长安画派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品牌。虽然我省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加,但文化消费水平与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为584.29元,比江苏少464.51元,比浙江少432.71元,比上海少1124.7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51.99元,比江苏少361.01元,比浙江少380.61元,比上海少498.01元。除了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消费热点不足原因之外,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⒌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但产业战略投资者与高端文化人才依然匮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2009年底,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占文化产业机构总数的68%,增加值占70%;民营图书、音像发行销售总额占全省发行总额的45%;民营印刷企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6%185家影视制作公司中有175家是民营企业。华商传媒、大唐西市、西安唐苑、关中民俗博物院、阳光丽都大剧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陕西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虽相对较多,但缺乏文化创意、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缺少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以及必要的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比如,在文化产业的艺术创作方面,缺少中国顶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英大师巨匠;在产品开发上,缺少高端的创意、设计、营销人才;在产品生产上,缺少技术开发人才,甚至许多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产业整合上,缺乏战略投资者;在结构优化上,缺乏战略合作伙伴。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我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⒍文化产业优化意识和整合兴趣浓厚热烈,但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依然不明晰。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许多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品牌。但大多数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局限在国内和区域内,资源整合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以及品牌效应。缺乏像云南省那样,以其“原生态”为特色,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成为通俗的、大众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品牌族群,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由于我省对文化市场需求关注研究不够,对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名品、精品研究深度不够,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视支持力度不够,对转化思路、路径选择认知不够清晰,使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缺乏魄力,开发和创意能够吸引广大消费者眼球的文化产品就更为缺乏。当然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也就缺乏相应项目的有效带动和政策支持。我省文化产业虽然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即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缺乏与之配套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及其特点,依托我省资源优势,瞄准极具发展前景及潜力的文化产业,实现借势发展、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举措,以及品牌打造、发展环境、保障措施等方面,尚未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导致产业发展重点还不够突出,发展水平难以大幅跃升。

⒎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举措不断深化,但体制机制生成与政策支持力度依然不到位。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上完成了14家主要文化单位“事转企”改革,组建了8个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了注册资本22亿元的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省图书馆、省戏曲研究院作为省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文化市场正在形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政策系统支撑力度不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市场要求对接不够。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多依靠政府干预,一些已改制单位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改革中一些产业被人为拆分,“小而全,散而弱”现象比较突出,竞争力不足,甚至有弱化趋势。二是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前瞻性、操作性。出台的一些政策,理念创新不强,尤其是资源稀缺性特色体现不够,创意探索激励约束不到位;行业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不力;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尚未作出相应规定,一些政策过于空洞,难以操作;文化产业政策贯彻落实未能形成合力。三是对民间文化力量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行政垄断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形成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格局。

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思维观念滞后与融资困难局面依然不容乐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97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201010月,在党中央“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2011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新任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共识,发展势头良好。陕西经济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期”,居民和社会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这将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加之,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客观上营造了我国文化外贸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基本条件。可以说,陕西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思维观念依然滞后:一是全社会文化产业的“产业”观念不强,对文化的经济属性和功能认识不深,尚未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和支持。二是市县领导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办文化、管文化的层面上,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变,未能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三是各文化单位形成了文化事业国家包办的思维定势,市场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市场运营思维,以及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理念缺失,尚需进一步强化教育。同时,我省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严重制约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飞前的加速阶段,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挑战依然严峻。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文化产业仍然处在黄金(钻石)发展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唯一世界少有;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巨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基础初具规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各级政府强力推进,发展环境千载难逢。目前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搞好顶层设计:

⒈ 明确战略思路。指导思想与发展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视野中;在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关天经济区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贯彻落实中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我省国际国内高层次会议辐射引领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和塑造文化产业精品为突破口;以整合文化资源,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切入点;以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拓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陕西文化名片”为支撑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文化消费,实现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联动发展之要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新路径,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工作协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主线,全方位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陕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⒉ 突出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与原则要求是:准确把握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特点,依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科技强省、经济强省,关键是正确把握与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敢为人先的胆识,大胆探索的气魄,勇于实践的谋略,深度挖掘文化产业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全面制定极具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时,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⒊ 抓住战略重点。统筹规划与发展重点是:一是规划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陕西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形成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化产业板块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二是重点规划与突出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出、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一批辐射全国、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航母。三是规划与建设十大文化主题园区,打造十大现代文化产业基地,承载和支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四是规划与创造一批具有陕西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活动品牌及服务品牌簇群。五是规划与建立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人才市场。

⒋ 瞄准战略目标。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文化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大幅提高,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⒌ 推进战略步骤。分步实施与阶段要求是:第一步,20092012年,初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健全、效益明显提升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转为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股份制改造,以及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第二步,20122015年,真正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广告印刷、工艺美术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不低于25%,占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十位。第三步,20152020年,促进文化产业门类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大的文化企业(集团);初步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以及集生产、服务和销售为一体知名网络;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提升,总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⒍实施战略举措。经验借鉴与措施创新是:一是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主要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市场规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进行商业运作,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运作模式。二是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后发优势比较明显,鼓励学习模仿先进文化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并举,按照文化产业成长发展规律,积极布局,稳步推进。三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产业为主导,以优势文化产业为支撑,以新经济增长为着力点,采取多元素集成思路,实行政府全力推进。四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重视发挥科技作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广拓文化资源,扩大文化消费热点。陕西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积极通过文化产业整合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使历史文化既获得了新的生命,也使陕西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可谓一举两得。六是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陕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促进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激励约束办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鼓励二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完善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商洛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军正

 

来源: 编辑:slswdxlx